国内11个期货逼仓事件

Author: 小小梦, Created: 2017-05-16 11:59:57, Updated:

之间略有反复。但该机构还是依仗雄厚的资金实力迫使大部分投机空头忍痛“割肉”。1996年1月12日曾经创下了3689元/吨的历史高位。随后, 9601合约逐步减仓回落,最后交易日以3028元/吨价位结束了其使命,最终以多头接下10万吨实盘而告终。

9601合约的逼仓以及10万吨的现货对广联豆粕期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随后的9603、9605合约上。10万吨现货的沉重压力,使得9603、9605合约的主力均不敢有所动作,明显地抑制了豆粕合约的活跃。

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

9601合约逼仓的结果是大量现货进入广联注册仓库。沉重的现货压力使得广联豆粕交易归于沉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广联在促使豆粕库存从现货渠道消化的同时又着手修订有关交割规则。1996年4月,广联公布修订过的关于交割及标准仓单管理的规定,其中关于入库申请和仓容的规定引起了某些机构的关注。这为9607合约的逼仓埋下了隐患。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作文章。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 3100-3200元/吨之间横盘。由于当时广联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因此,当时参与交易者几乎全为投机商。此时的主力机构一时难以找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只好借助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在3100元/吨左右筑成底部,并于6月14日开始发力,短短的三天内便将期价拉至3350元/吨左右。此时套保空头观念略有改变,认为在此价格水平入市抛售应该有较可观的利润,于是纷纷入市做卖空套保。多头主力机构为引诱更多空头入市,亦顺势打压。随着顶部形态的形成,一时间投机做空气氛浓厚。多头主力机构在3200-3250元/吨之间将空仓利润锁定之后,于进入交割月的前三天再次发动攻势,一举将期价推上3600元/吨之上。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飚涨至4000元/吨以上。

此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出面协调,但多头得势不饶人,不愿意协议平仓,并在最后交易日创下4465元/吨的天价。最终空头能够交割的实盘仅3万吨。多头利用仓容在9607合约上的投机取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交易商,特别是套期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套保交易商开始撤离广联,导致其后续合约的交易一日不如一日。交易所不得不利用推出新合约之际重新修改部分交割规则特别是有关仓容的规定。

9708合约的无可奈何

1997年春节过后,9708合约创下新低2646元/吨。由于当时基本面有利于多头,部分主力机构见此价格明显偏低,便入市做多,没费什么劲儿就将期价推上3200元/吨,随后利用对敲盘牢牢控制大盘走势。当期价重上3400元/吨之后,再次激起了现货商早已减退的兴趣,经过周密的计划之后,部分现货卖期保值开始试探性抛售,期价涨势顿止。经过近二个月的盘整,9708合约技术走势形成一个典型的圆顶。此时空头加大抛售力度,多头有点力不从心,期价滑落至3050附近方才止稳,后又反弹到3200元/吨,其间又有不少空头加入,持仓量相应增加到4万手以上。多空再度相持了一月有余,随着交割月的临近,空头平仓意愿不强,使多头无法抽身。无可奈何,多头决定铤而走险,强行逼仓。7月28日,主力多头通过对敲手法封住涨停3322元/吨,第二天再封涨停3383元/吨。多头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逼使投机空头及部分准备不足的套保卖盘斩仓出逃,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探至 3845元/吨。但那些有实力的套保空头不为所动。8月4日,持仓仍有近2万手。多头原本就没有打算接实盘,面对空头的沉着与冷静,多头主力急了,意欲强行拉爆空头,然后抽资离场。面对此风险,交易所8月5日收市后断然采取措施,强行把9708合约在3255价位平 度过危机。

经验与教训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几次逼仓事件给了我们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一、广联豆粕合约运行了三年多,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商所在重新设计豆粕标准合约时可参考广联豆粕的成功之处,对其不足与缺陷应尽量避免或加以完善,力求制定均势的合约条款,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真正公正的期货品种。

二、从广联豆粕的经验来看,在期货合约运行之中修改某些条款时必须先进行科学研究,反复论证,本着公平的原则,把握好均势的“度”,以免被市场某方所趋,从而引发风险事件。

三、广联豆粕的最大教训是,必须重视实物交割这一环节。广联豆粕的多次逼仓,甚至国内期货市场的多次风险事件均是因为交割这一环节出了纰漏。豆粕质量弹性较大,质量要求放得太松,数量巨大的现货将涌向交易所注册仓库,巨大的现货压力将使广大投机投资者驻足观望,缺乏投机这一“润滑剂”,市场就根本活跃不起来,最终市场的基本功能亦无法发挥。若质量要求太严,真正符合交割条件的实物少而又少,将会出现投机过度,套期保值者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同样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四、应注重建立合理的投资者结构。期货市场上不仅要有大户,更需要有广大中、小投资者。后者才是期货市场真正的基础。只有注重培养中、小投资者,才能使市场持久稳定地活跃下去。

广联豆粕几次逼仓事件毕竟远去了,只要我们好好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相信豆粕合约将会成为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一颗不灭的明星。

  • 九、海南中商所F703咖啡事件

    1995年12月21日,海南中商所宣布自F605合约始咖啡期货合约放大交割限量(交割总量由象征性的1吨扩大为1万吨),交割限量以外的头寸全部按进入交割月至最后交易日全部成交的加权平均价实行强制平仓。自F605始,中商所的咖啡品种演出了既不同于纽约咖啡行情又有别于历次中国期货交易风波的多幕闹剧。

    回首咖啡F703事件

    F605合约主力多方于5月6日创出4221元/百公斤的天价之后,被套空头从周边国家陆续进口了1.7万吨咖啡用于交割。在实盘压力下,F607品种从3340元暴跌至1814元,“空逼多”的“恶剧”上演了。于是,抢占仓位一时成为咖啡品种的独特“景观”。更为严重的是,中商所于1996年7月 19日宣布对F707及更远月份合约的交割执行新的替代品升贴水标准。“规则风险”使得咖啡自然贬值30%-50%,F609应声暴跌1000余点至 1349元,多头哭声未绝。随即,“多逼空”闹剧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幕,竟以2680元摘牌。

    1996年9月底、10月初,中国证监会、国务院证券委有关加强监管的通知下发,中商所随即宣布自F712起取消交割限量,多空双方在F612上消停不及两个月,F703多空大战锣声又起。至1996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多方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F609、F612被迫接下的实物筹码向空头猝然发难,空头显然有备,持仓量令人咋舌地在三日之内从18万手跃上50万手。一周后的1月10日,多空第一次协议平仓。岂料空方在1699价位部分平仓后利用对仓封涨停1749收盘,此后的三天内F703下泻200余点,引起多方不满。1月15日开始,多方报复性收复失地,单边涨势至1月30日达到1882之时,空方再次与多方主力协议平仓。多方吸取第一次协议平仓的教训,部分协议平仓后封涨停。此时正值春节放假休市,双方都在筹措资金,业内人士预料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果然,1月21日开市空头即全面反扑,持仓增至30余万手。此后三天,期价大幅振荡中持仓持续增加,1月24日开盘仅两分钟,F703合约持仓便达到最高限额70万手。中商所不得不暂停交易,并推出以下措施:将保证金提高至100%;恢复交易后先由会员单位自行平仓,收盘前该合约持仓必须减至2 万手,如有超出部分,由交易所对超出部分按日结算价强平。当日,多空双方主动平仓至53万手,在当日结算价对余下的51万手实施强制平仓。至此,盘面上的F703多空大战宣告收场,而盘面下的F703自然成了期货界人士既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的话题。

    反思F703咖啡风险事件

    第一,关于交易所的规则。很显然,限量交割制度是咖啡品种自F605至F703多次逼仓闹剧赖以产生的“温床”,而交易所在制定这样的交割制度时是否考虑到制度本身暗含着巨大的风险呢?业内有识之士对这样的交割制度更感到不解。众所周知,期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价格发现机制和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在期货市场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入市保值,即为回避现货市场近期价格的升跌而采取的买卖行为,可以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时了结;一种是交割保值,虽然有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是不必交割现货的。

    第二,关于小品种。从根本上说,我国并不具备咖啡期货品种运行的条件。我国并非咖啡的主要产地,也非消费地和中转集散地。海南作为中国咖啡生产的大省,年产咖啡豆约580吨(1996年统计数字),全国的咖啡食用、药用量极其有限,并有固定的进货渠道。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咖啡期货缺乏真正的消费性和套期保值需求。期现脱节,再加上限量交割,必然会使咖啡这一期货品种沦为投机和操纵市场的工具。

    第三,关于大户投机和操纵行为。回顾F703以及此前咖啡各交割月品种的走势,我们会发现技术分析在行情研判上处于很尴尬的地位。首先,主力机构采取双向持仓、对敲锁单的方式做出异乎寻常的交易,并且不计成本地上下振仓,吸引中、散户资金入市,然后计算自己多空的持仓数量,哪一方向数量占优就用另一方向的持仓大规模平仓,以极其惨烈的方式使中、散户无法及时认赔出场,跌停板再扩停板,几次跌幅都高达1000余点,令人触目惊心。其次,主力机构又利用手中的实盘和前1万手的持仓限量,长袖善舞:进可逼空,对方即使有现货也无前1万手的空头持仓?

  • 十、1995年大连玉米C511暴涨事件

    玉米作为期货品种有着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玉米期货已在国际期货市场成功地运作了100多年。国内曾经有大连商品交易所、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等五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玉米,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合约曾运作得较为成功,一度成为期货市场的明星品种。然而,在1998年的期货品种调整中,玉米这一昔日的明星品种未能得以保留,实在是一大遗憾。为何一个光彩夺目的明星品种会落到如此地步?细细回首往事,这恐怕和1995年国家抑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暴涨有很大的关系。

    玉米期货的起伏过程

    199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文暂停大米期货交易,投资于大商所大米期货上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于是曾经火爆过的玉米期货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量的热钱开始向玉米市场积聚。由于当时玉米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大连各交割库存量仅占总库存量的50%,而在1993年同期高达80%,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更加重了国内玉米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头认识到基本面对自己完全有利,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约上展开攻势。期价从950元/吨的低位开始启动,先以C505合约为龙头,随着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持续扩大,期价扶摇直上。11月中旬,C505合约期价为1150元/吨左右,此时成交量尚不成气候,每周交易量不足万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吨,此时一周成交已突破30万手;至1995年1月中旬,单日成交突破20万手。

    1995年春节之后,由于传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有了新的转机,使人们再次看到恢复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希望,空头趁机打压,大连玉米出现短暂的回调。但由于市场上玉米的供需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货玉米仍旧十分紧俏。因此,大连玉米经过短暂的回调之后,3—5月份继续上扬,最终C505以1600元/吨的高价摘牌。

    C511合约正是在C505合约强劲的牛市行情带动下活跃起来的,在C505合约进入交割月之后,C511一跃成为大连玉米的龙头合约。由于当时大连本地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多头借此炒作,再度掀起一波强劲涨势。C511合约于5月15日创下了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价2114元/吨,与当时的现货价差达 600元/吨。

    大连玉米期价的狂涨及南方各地现货供应的紧张,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1995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从东北调运100万吨玉米入关以求平抑南方不断上涨的玉米现货价格。同时“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期货市场,这才使大连玉米的涨势得以遏止。

    为了进一步平抑玉米价格,政府大量从美国进口玉米,1995年7月份累计进口186.4万吨,同时将大量库存抛入市场,玉米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期市价格亦同步下挫。8月初,各月合约期价跌至1650元/吨附近,这时传闻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及黑龙江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多头受此消息刺激,再度卷土重来,两日内将期价推上1800元/吨。8月2日,C511单日成交58万余手,创下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量。

    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炒作,尤其是周边市场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在玉米期货交易中多次发生严重违规事件,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忧。当时长春联合交易所管理混乱,导致大量空头仓单流入市场,市场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大量交割违约,引发了重大的经济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995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发40个交易日内,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将玉米期货交易保证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但大连玉米仍未降温,C511合约8月2日的成交量接近60万手。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再次下文要求大商所必须严格执行7月13日所发通知中有关内容,至此,大连玉米行情急起直落,交易量急剧萎缩。C511后续合约基本沉寂,1996年以后玉米期货交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反思与总结

    玉米期货已成为过去,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不仅显示了过度投机对市场的危害,也揭示了当时国内期货市场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同时也有人们对期货市场认识上出现的偏差。

    1.多个交易所同时上市同一个品种,而合约设计、交割标准又不统一,各自为政,分割市场,争抢客户,疏于市场管理甚至纵容操纵,使期货价格过度偏离现货价格,导致期货市场功能失灵。

    2.市场投资结构不合理,投机力量完全左右了市场走势,市场缺乏套期保值的基础,使得期货市场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

    3.期货市场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期货价格的波动在所难免,期货市场的管理者在采取坚决措施防范风险的同时,还应以积极的态度重视市场的建设,“一管就死”或取消品种都不是最佳效果。

    4.当时部分人士对期货市场有误解,认为期货市场扰乱了现货市场,导致现货价格的飞涨。实际上,1995年玉米价格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供不应求,从而带动期货价格的快速上扬。

    我国是玉米的生产与消费大国,其产量与消费量以及进出口量对国际玉米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国内与玉米相关的众多行业和企业也都需要一个权威的期货价格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同时也需要玉米期货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回避经营风险。事实上,我国早期的玉米期货市场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1995年5月,国务院根据期货市场反馈的信息,从东北调100万玉米入关平抑狂涨的玉米价格,同时扩大从美国进口,以进一步缓解国内玉米紧张的供求关系。在这里,玉米期市的基本功能曾发挥得十分成功。

  • 十一、郑州绿豆合约“1.18"事件震惊世界期货界

    1999年1月18日,是个不年不节的星期一,但恐怕世界期货史将会记下这一天。

    18日下午,郑交所发布《中郑商交字(1999)第10号》文宣布:“1999年1月18日闭市后,交易所对绿豆9903、9905、9907合约的所有持仓以当日结算价对冲平仓。”这意味着,这些合约的所有交易将在一夜之间全部对冲为零,并终止一切现货交割。

    作为公布如此重大的决定,交易所竟未公布具体的风险源和风险程度,而只是用一句“为了进一步化解市场风险”而带过;也未公布参加理事会会议的成员、人数和表决结果。与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相比,期货市场的管理显得既缺乏透明度又缺乏规范性。

    郑交所这一中盘毁局、交易销零的做法,使场内众多中小散户损失惨重,做套期保值的空头也将因不能交货而蒙受损失。当天闭市后,全场先是绝望愕然,紧接着便被指责叫骂所淹没了。

    期货市场的参与者是相互对立的多方(预期价格看涨)和空方(预期价格看跌),交易所是非盈利性中介机构,因为它负责提供市场并监管市场。按照国际惯例,只有将自身利益置于市场之外,交易所的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公平。但多年来,虽然中国的期货交易所一直在调整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却一直没有到位,此次事件便是一个极端的恶果。它终于把中国的期货市场推到了何去何从的最后一个岔口。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般中国媒体都不想沾期货,也不敢沾。不是因为那里的规则像迷宫一样,它毕竟还能理出头绪;主要是因为那里的内幕太多,根本无从下手。多年来,中国的期货领域就像现代社会中一个半封闭的部落,寄生在整个经济社会的神经末端。外边的人,很少光顾那里,更少有人去过问那里的是是非非;里边的人,也很少和外边的社会过从交流,他们习惯了那里的一切规则,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包括内幕和不公。

    但这次真的不同。当1月20日记者开始采访后,许多业内人士,包括近年来避媒体惟恐不远的期货经纪公司都积极和记者接触,要求曝光。大概是悲极,其言也真,他们说:“这在世界期货史上都绝无仅有。中国的期货市场从来就不公平,但这一次做绝了。我们希望中国的期货市场发展,但如果必须在黑暗和失业中做出选择,我们宁肯失业。”

    如果说市场目前笼罩了一片绝望情绪,一点也不过分。但亏损多少,已经是次要的,做期货的人都不那么脆弱;人们最愤怒的是游戏规则彻底失去了平衡,而没有平衡的游戏规则,客户今后将亏得更多,期货市场也必然死路一条。市场已把矛头完全指向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交易所。

转载自 知乎 浪淘沙


More